(四)体验消费场景建设行动
鼓励打造“可观、可玩、可购”的沉浸式体验,拓展品牌实体店、非遗展览馆、科技互动展区、历史文化街区等消费场景,打造集产品认知、品牌展示、深度体验于一体的新零售模式,激活产品消费动能,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在商圈、景区、文化产业园区等打造创意市集,丰富消费品供给场景,满足创意、个性、情绪消费需求。支持一批机器人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场景首试首用,加速产品研发迭代,拓展机器人后服务市场。
(五)时尚产业载体集聚行动
布局一批时尚特色产业园区,提供集设计、制造、展示、直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集聚空间,构建多元开放的时尚生态。引育一批国际知名标杆企业,鼓励在京落地设计研发总部、品牌总部、销售总部等,构建“研发设计中枢化+生产制造网络化+服务功能平台化”的协同模式。加快建设张家湾设计小镇,打造时尚企业孵化器。推动昌平小汤山美丽智造园建成集定制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一体的高端化妆品及医美健康产品研发制造承载地。
四、保障措施
(一)统筹资源协同支持
统筹全市商业、文化、旅游等优质资源,结合区域发展优势,强化时尚产品营销推广。用好用足国家、市级现有政策,研究制定工业设计、品牌建设、服务型制造等方面政策。给予化妆品个性化服务优惠保障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时尚产业融资需求,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发布“北京时尚体验地图”,建立“时尚产业”立体化宣传推广体系,加强时尚势能宣传。
(二)加强时尚人才引育
积极引进国内外设计领域领军人才,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一批大师工作室,建设一批“时尚硅谷”产教融合基地,打通“课堂—实验室—产业”全链条。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推广“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
(三)大力推动品牌建设
整合会聚时尚资源,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大型时尚活动、秀场和秀台,用好消费季、时装周、重大赛事和会展活动等各类平台,用好主流媒体等平台资源,发挥社交媒体、直播电商等新媒体渠道优势宣传品牌。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中华文化元素、北京特色的知名品牌,打造一批中国消费名品。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市区两级专利行政裁决工作体系,加强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提供维权援助、纠纷调解等快速维权服务。围绕数智电子、智能驾驶领域提供专利预审服务,支持高质量专利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快速审查通道,缩短专利申请审查周期,助力创新成果实现专利快速保护。
原文网站https://jxj.beijing.gov.cn/zwgk/2024zcwj/202506/t20250609_410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