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日化协会

微信​公众号

京日化协会
Beijing DAILY Chemical Association
电子邮箱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会员登录
团体标准《化妆品用植物原料品质管理指南》重点内容解读
来源: | 作者:bdca2018 | 发布时间: 2023-08-21 | 2392 次浏览 | 分享到:

使用的植物应明确物种和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野生植物物种的,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及相关物种保护政策的规定。涉及国际贸易的,还应符合出入境的相关规定和物种保护的国际公约;三是强调原料制造过程的有效控制。制造工艺完整连续,过程参数稳定可控,可重复实现并能够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制造操作应建立能够有效实施的管理制度,确保原料品质的稳定;四是科学准确建立原料规格。原料规格内容完整,控制项目设置合理,数据指标准确。应用数据控制项目的表述内容应准确客观,能够指导原料的正确使用。与原料安全和功效(或使用目的)相关的内容应进行充分的评估;五是强化主体责任,提升原料的使用性。原料名称、责任企业名称和与原料保存相关的信息应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内容准确、清晰,包装不易破损;对需要通过复检保证品质的原料应制定规范且能够有效实施的复检制度。


三、提出了对化妆品用植物原料的规格进行分组分项控制的思路

《指南》对规格释义为与化妆品用植物原料品质相关的控制项目和数据指标。具体的项目按照基原信息、基础数据、应用数据工艺流程分组分项设置,还提出针对特定的原料可以通过特征图谱来验证原料基原的准确性和不同批次间指标的一致性。

基原信息是作为化妆品用植物原料来源或制造工艺起始使用的植物物种(含使用部位)的生物学信息。其意义在于从源头对植物建立客观的认知和必要的验证,进而确保植物原料的准确性。基原信息至少应包括植物中文名称、植物拉丁文学名使用部位信息、来源和形态特征描5个控制项目;必要时,还可增设生物学分类信息、产地采集和前处理方法3个控制项目。鼓励中国特色化妆品植物原料设置上述全部控制项目。《指南》同时提出,化妆品用植物原料在命名、描述植物生物学信息和外观形态时应强化《中国植物志》的核心作用。

基础数据是描述化妆品用植物原料客观性质的项目和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基础数据是能够通过仪器和方法进行测量,确保植物原料品质的基本项目,也是植物原料客观存在的物理化学属性。基础数据至少应包括原料组成、颜色、气味、性状、理化控制项目、活性成分、溶剂、助剂、风险因素、风险物质10个控制项目。其中,原料组成应准确显示原料含有全部组分的种类和含量,各组分的名称应与《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对应。颜色、气味、性状对应为可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直接识别的原料感官指标。理化控制项目对应根据原料的实际情况客观设置且与原料理化性质直接相关的指标。活性成分对应与原料中含有的且能够支持其产生使用效果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