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提升政务信息化服务。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行智能导办、智能预填、智能预审、智能审批等服务和审批办理模式,除涉密事项等特殊事项外,实现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100%“全程网办”,社保、医疗、住房、就业等领域600个以上服务事项“掌上办”。更加注重从扩大规模范围向应用落地转变,以“一网通办”用户易用性、感受度为重点,全面梳理查找系统“多次跳转”“中断下网”和部分线下办、稳定性等问题,切实提升“一网通办”质量。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广泛应用,在涉企经营、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文化旅游、民生保障等领域推出60个事项“一证(照)通办”,企业群众仅持电子证照即可完成事项办理,实现户口簿、身份证、营业执照等高频电子证照在办理就业创业、不动产登记、企业经营、投资建设、监管执法等事项时自动调用,力争全年高频电子证照应用率提高至85%以上。鼓励存量企业办理电子印章,持续扩大电子印章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合同签订、招标投标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20.推进政务标准化服务。全面统一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受理条件、设定依据、申请材料和审查标准并向社会公开,确保“市区同标”“同事同标”。加快建设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平台,市政务服务网为统一申办受理线上渠道,各区、各部门办事事项逐步统一归集。2023年底前,新增单位住房公积金、档案接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卡等400个以上事项,实现统一预约、申请和办理。全面优化窗口服务,强化服务意识,编制窗口人员业务手册,建立窗口人员岗前培训考核与持证上岗制度,完善服务窗口管理和激励制度。加强对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的社会监督,组织开展协商式民主监督,探索建立覆盖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全过程的常态化协商机制;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改革政策阅评,解决企业“看不懂”“不会用”等问题;组织社会监督员、政务服务体验员开展窗口评价,解决“不落实”的问题;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区级营商环境评价,广泛开展企业问卷调查,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持续清理规范政务服务领域无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依据的中介服务事项,动态调整公布中介服务事项清理规范目录和保留目录。坚决整治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领域行政机关变相指定中介机构垄断服务、干预市场主体选取中介机构等行为,依法查处中介机构强制服务收费等行为。
21.重点推进智慧税务建设。全面推行纳税缴费“网上办”,实现95%以上税费服务事项“全程网办”、个人高频税费事项100%“掌上办”。推行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为纳税人提供24小时在线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实现发票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全面推行智能退税,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误收多缴退税、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各类业务,全部实行自动甄别企业、自动推送提醒、自动预填数据、自动计算税额,纳税人“零填报”即可完成退税办理。持续优化电子税务局功能,实行政策精准匹配、自动提醒、主动推送,实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六税两费”等各类税费减免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
22.积极开展稳定和扩大就业服务。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推动人力资源、教育、国资、高等学校就业招聘平台信息共享,组织开展300场以上应届毕业生线上线下招聘、就业创业指导等活动。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为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等重点人群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各区开发100个以上培训项目。支持灵活就业,将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区开设零工信息网上专区服务,在本市“就业超市”信息平台免费发布零工招聘信息、提供求职服务。加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完善重点行业用工保障制度,健全重点企业对接、临时用工调剂、跨省劳务协作等工作机制,帮助快递、工程施工、家政服务、保安、餐饮等行业解决用工短缺问题。
23.不断提高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完善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机制,总结并固化“一会三函”改革等经验做法,探索建立部门集中联合办公、手续并联办理机制,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实现早开工、早建设、早落地、早见效。全面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重点环节制度性改革,推进“多规合一”数据衔接、底图叠合,加强“多图联审”事后监管,出台实施全流程“多测合一”地方标准,推广“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配套”改革,提高以承诺制方式落地开工项目比例。简化项目前期办理手续,继续推行环评、水评、规划许可等事项承诺制、容缺办。针对规划许可、环评等环节,率先实行风险管理制度,根据项目风险等级和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简化办理。精简规范设计方案审查,制定建筑外立面设计、装饰装修、改造案例参考,减少论证和反复审查次数。优化项目建设管理,推行“分段施工”制,对施工现场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先期开展土方、护坡、降水等作业,平均压减建设工期60日以上;对满足安全条件和使用功能的重大产业、公共服务领域等的项目可单独开展验收,允许项目局部先行建设使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智慧审批,推动在设计方案审查、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环节智能审查,着力打通涉及工程建设项目、不动产、市政公用服务等审批服务系统,提升“全程网办”深度和服务能力。
24.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报装便利度。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审批效率,推行外线工程审批全覆盖改革,对市政接入工程涉及的工程规划许可、绿化许可、占掘路和占道施工许可等事项,分类实行非禁免批、并联审批;实施报装、勘查、施工、接入等事项联合服务,实行水、电、气、热、通信、有线电视、网络等全部服务事项“一口受理、一次踏勘、一站办理”。降低市政公共服务成本,落实用户建筑区划红线外水、电、气、热接入零投资政策,用户不再承担红线外接入费用。将“一证办电”“刷脸办电”、在线合同签约、建立服务可靠性奖惩机制等用电服务推广至水、气、网络等领域,推行“免申办”“信用办”“亮码办”。支持宽带进商务楼宇,为企业开展商务活动提供便利;对于阻碍宽带接入通行权等违规行为开展联合整治,加强信用惩戒和违规曝光力度。加大市政公用企业信息公开,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市政设施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和公众查询服务;完善信息公开和服务投诉机制,定期公开水电气网等服务质量、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相关指标、投诉处理流程及结果等情况,提高满意率。
25.用好各类金融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继续执行首次贷款贴息或担保费用补助政策,推进无缝续贷增量扩面,研究设立普惠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力争全年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扩大“政银企”数据共享范围,提高金融机构贷款审查效率。探索制定“企业健康指数”,依托征信平台培育优质中小微企业,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创新科创和文化企业融资模式,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试点开展银行认股权贷款。推动辖内银行增设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用好用足“京文通”等专项再贴现工具,提升文化企业票据融资便利度。鼓励首台(套)企业和保险公司积极对接保险需求,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产品和服务,探索研究保险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途径。加快提升证券市场功能,推动北京证券交易所高质量扩容,着力培育标杆上市公司,支持其开展政府债券交易,丰富REITs等交易品种,推动与境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鼓励新能源、生态环境等领域企业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探索在一定区域推行以企业信用信息报告代替行政合规证明,便利企业上市、融资等经营活动。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推动提高绿色债券在债券市场中比重,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赴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开拓国际绿色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推动通州区、大兴区、密云区等与北京绿色交易所合作,探索共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氢能行业绿色项目库,推进环保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为绿色金融提质扩面提供数据支撑。
联系电话:010-67113081
邮编:100079
网站支持:bjrhxhbgs@163.com
北京日化协会
微信公众号